关键词:嘘寒问暖、小恩小惠、威逼利诱、隐瞒
热播剧《都挺好》中,苏父和老哥们儿闲聊中得知理财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不顾儿女忠告,偷偷把儿媳给的1万多块投到理财产品里面去。钱投进去没多久就收到了第一笔收益200元,信息上明确写着:两个月后预计收益800元。似乎非常靠谱,还能稳赚收益?于是在高收益的诱惑下,苏父拿出全部身家,又追加4万多投资了更高回报的产品……结果人去楼空,一场高收益为幌子的骗局。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理财、保健品、大师、旅游……骗起老人的钱,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2018年10月,无锡退休在家的金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国家慢性病防治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个“王教授”先是对老人嘘寒问暖,得知老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说正好有特效药可以治愈这些疾病。在销售人员的反复劝说下,老人先后投资了20多万元购买"灵药"。
在网络上搜索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章:《当心!春节过后,2000亿暴利骗局欲掏空中国老人!》、《我是如何骗老年人买保健品的丨人间骗局》等等。文章指出: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其中光老年人就占了5成以上,网友留言里的骗局更是五花八门:
不难发现,诈骗通常从与老年人套近乎开始,从聊天中得知老人的健康信息、家庭状况、财务信息、性格特点、心理诉求,然后通过“嘘寒问暖”“小惠小利”博得老人的信任,接着就是威逼利诱,最后实施诈骗。很多老人被骗却不自知,不听家人劝说,泥足深陷,或者是得知真相后陷入无限的自责之中,一蹶不振甚至自杀,让一个好好的家庭鸡飞狗跳,伤害自不必说。
在我们看来极其简单的骗局,为什么家里的长辈就是会往里跳?其实这些套路无非都是利用了老年人共有的特征:
伴随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腿脚不如以前灵活,听力视觉不像年轻时敏锐,甚至受到疾病的影响,会出现多种不适或病痛,影响生活。简单来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干什么都处处受限,就像戴上了紧箍咒。这时,去除“紧箍咒”就成了老年人心心念念的愿望。
骗子就利用这种求医问药的心理,打出“保健”、“神药”、“偏方”的幌子,请出所谓的“专家”“大师”,加上打折等利益诱惑,诓骗老年人购买。所谓“神药”其实根本就是三无产品,不仅毫无疗效,甚至还会有风险。
很多长辈退休后积极参加活动,身体健康,也不孤单,没有什么担忧,潇洒自在,但依然会成为骗子下手的对象,尤其是独居的长辈。这类通常是财务诈骗,骗子冒充银行或公安工作人员,谎称账户有安全风险,或者涉及办案,要求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骗子会制造情况紧急的假象,阻止长辈与家人联系,长辈也来不及细细思索,很有可能慌张之中被骗。其实,所谓的“安全账户”根本不存在,长辈由于对新兴事物缺乏了解,慌神之中又无人商量,容易被骗。
退休后闲来无事,不少长辈会参加同龄朋友的聚会,骗子混迹其中,用所谓老年保障、高收益来骗取老年人投资。由于长辈对理财安全知识缺乏,且核实手段有限,加上利益诱惑,常常陷入其中,甚至签署不明的合同,泄露个人身份和房产信息。一旦骗子卷款走人,不仅钱款有去无回,甚至会发现自己的房产早已被抵押。
旅游是很多长辈非常热衷的娱乐活动。由于子女常常忙于工作,长辈们通常结伴抱团出门旅游。因此,同行的多是同龄人。而骗子则利用老年旅游团的特征,低价吸引长辈入团,到了所谓的景点则通过威逼利诱让老人购买所谓的保健品、玉器等等。即使被识破,长辈也是身在虎穴,无法脱身。
随着养老产业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破土而出,产品与服务也是五花八门。养老产业的发展本是为了让长辈们安享晚年,可是有些人却利用养老会员的名义,要求长辈缴纳高额会费,承诺所谓的返利和入住服务,却迟迟不能兑现,最终一夜消失,卷走长辈的养老钱。
随着长辈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手机微信等,冒充技术人员骗老人安装杀毒软件从而盗取银行信息,依托手机APP实施的诈骗也悄然滋生。
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55岁至70岁用户达到6100万人,微信谣言防护机制触发用户中,超过四成为老年人;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30.4%的中老年网民曾遭遇保健品诈骗,25.1%曾遭遇红包诈骗,24.2%曾遭遇中奖诈骗。而网络传销、理财欺诈、非法集资等诈骗的占比,也均超过16%。
老年人担忧身体健康、退休后常常无所事事、没有子女陪伴、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爱占小便宜、对新兴技术不甚了解……骗子就是看准这些漏洞伺机下手。这些骗局,究竟谁之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驱使,骗子就能想尽办法实施诈骗,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管控和知识普及以减少诈骗实施的可能。
但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诈骗千万种,无非都是利用了人的弱点。而作为家庭成员,作为最了解长辈的人,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帮助长辈远离诈骗的根本。
很多家庭中,子女没有意识教给父母防骗方法,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让父母“听进去”。家庭宣教的缺失导致长辈在面对骗术时没有任何“心理预防”。
很多子女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不自觉地忽略了长辈的诉求和想法。比如长辈常说腿脚疼痛,子女以为是暂时性的或者是“撒娇”,没有及时给到回应。这时候长辈即使意识到有被骗的风险,也一意孤行,为了虚假的“关心”,甚至不好意思拒绝对他好的人。
长辈年龄长,资历深,通常认为自己是家里的权威,对于子女的劝说不以为然,固执己见。也有很多长辈得知被骗会陷入自责,或者百般隐瞒,生怕被发现,被当做家庭的负担和无用之人。
因此,对于长辈自身来说,保持与时俱进,多看外面的世界,多与子女沟通,增强判断力是让自己远离骗术陷阱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子女来说,接受父母的不完美,并学会与之相处是最大的智慧。
正如《都挺好》中餐厅老板小石的一句话:
“父母卸下父母这个身份,其实就是普通人,我们也不是完美的儿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