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活动
Consulting activities

请善待身边每一位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2019-03-29

    翻开任何一本教材,我们都会看到教材里面写着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它的病理学特征是脑内细胞外老年斑沉淀和神经细胞内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突触功能异常,神经元大量丢失,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的改变。

    教材中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解释,这些可能还是不容易理解,我想跟大家说下自己的理解,真正的阿尔茨海默症就是四个字——百年孤独。

阿尔茨海默症从开始发病到最终得病,

到最后阶段,一共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了无痕迹。

    他们在表面上看起来和健康的人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虽然病人脑内的神经元开始死亡,但是死亡得不够多,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思维的表达,这个阶段没有任何科技手段可以检测到。

    第二个阶段,是不是“老糊涂”了呢?

进入到这个阶段,他们会开始忘记一些平日里很熟悉的生活细节。比如经常做的拿手菜,却突然记不清楚应该放盐还是放糖;说好要去洗衣服,却让洗衣机空转了半天。周围人看到了也并不觉得有多奇怪,顶多是认为岁数大了,老糊涂了。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一下老糊涂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区别,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老糊涂,只是由于人老了,器官有一个自然的衰竭过程,所以人的记忆力以及行为能力有一定的下降。但是,老糊涂虽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严重,但是它不会变得很严重,不会变到让家人去全程陪护他的生活,而阿尔茨海默症却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老糊涂和我们所说的老年痴呆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疾病会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奇怪的健忘。

    这个阶段,一些早期的患者就可以被诊断出来了。也是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健忘”已经到了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步, 包括很明显的忘记人名地名或者日常物品的名称,没法记住陌生的人名,阅读出现障碍,弄丢贵重物品或把物品放在不该放的地方,做事变得无计划无条理性等特征。而且这个忘事太奇怪了,总是忘掉刚刚发生的事情,对于几十年之前的事情却还有一些记忆。

    请注意,如果这个时候开始进行治疗干预,会使得发病过程大大延缓。

    虽然现在的医学无法将这个疾病逆转,但是如果患者能够在这个阶段接受医院正确的治疗,会大大延缓疾病的发展,明显改善病人在未来几十年的生存质量,并降低患者家庭的沉重负担。

    但是很遗憾,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却不会选择去医院,大多数人仍然把这种现象归结于老糊涂了,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我想再强调一遍,在发病的七个阶段中,请记住,只有这样一个黄金时间“治疗”窗口,能够极大延缓发病过程。也就是说,当你身边的老人发生了“奇怪的健忘”的时候,请迅速带他们去就医,只有这一个时间窗口!

    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及时就医,很遗憾,会发展到第四个阶段,轻度或者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症。

    主要表现为:唉,我刚才说什么了?我刚才吃饭了吗?不知道,全都忘记了。他们会开始对最近发生过的事没有印象,不能进行较为复杂的心算,忘记一些个人经历,性格变得不积极不主动,尤其是面对一些大的社交场面或者很需要脑力去做的事的时候显得很畏惧等等。

    但是,这个时候他们的生活还是可以自理的。

    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进入到第五个阶段——中度或者中期的阿尔茨海默症。

    渐渐的,他们的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已经开始出现很明显的障碍了,开始需要人陪护了。他们有可能会忘记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搞不清现在是哪个月份或什么季节,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类似于奥古斯特·蒂特的症状),需要人帮着挑选合适的衣着出门。但他们通常还是可以记得自己和家人的名字,吃饭如厕也能自理(如果长辈真的到了这个阶段,请多一份耐心,多和他们交流,耐心的听听他们说话吧,他们能够记得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一般这个阶段也是很多人开始选择就医的阶段,但是略带遗憾的讲,已经稍微有些晚了。但是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毕竟还是正确的选择。

随后,病程的发展会进入到第六个阶段,我们叫作中度或者偏重度的阿尔茨海默症。

    他们的记忆力已经变得更差了,就连性格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原本慈祥可亲的他们可能会无缘无故变得暴躁或者不耐烦。但是请不要嫌弃他们,这不是他们真的想这样做,也不表示他们不再爱我们了,只是因为他们脑内的神经细胞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死亡,很多正常的生理功能都已经无法维持了。

    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基本不能自理,并且可能完全忽略周围的人和事。典型的表现还有睡眠障碍,吞咽困难,频繁大小便,幻听幻视,不停的重复某个动作,无目的地闲逛并迷路等。

    但是即使到了这个阶段,他们仍知道自己是谁,可能叫不出家人名字,但是还能分辨出熟人和陌生人。

    最后一个阶段,“百年孤独”。

    有人曾经问我:“我的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我是她最亲的儿子,到最后她会记得我吗?”我很残酷地说:“对不起,她连她自己都记不得,她更不会记得你。”

    他们已经失去了对环境的感知力,说话和行动都有困难。他们可能念叨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或句子碎片。大小便失禁,饭要人喂,走路要人扶,坐不稳,不能抬头,不能微笑,全身肌肉僵硬,会不时出现不正常的条件反射等等。他们已经什么也不认识了,不认识人,不认识物,不认识字,就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异星球,眼睛看到的全不认识,耳朵听到的全不明白,仿佛自己一个人在孤独的生活。而这个孤独很长很长,就像一百年那么长,几乎没有尽头,直到死亡。

    以上,是请大家一定要记住的部分,关于症状和能缓解发病过程的黄金期。

    以下,是希望大家了解的部分,关于特点和病因的研究进展。

    特点

    第一个特点,病程时间长。从七、八年起步,到二三十年的病例报道,现在都是很常见的。另外,你们要记住两个关键词,一个叫“第四”,一个叫“总和”。阿尔茨海默症的死亡率在所有人类疾病中只排到第四,低于癌症、中风、心脑血管病。什么叫作“总和”?用于照顾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费用加在一起的总和比前三个疾病的总和还要多,为什么?因为病程时间长。

    第二个特点,阿尔茨海默症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呢?它和患者的种族有关吗?和职业有关吗?和社会地位有关吗?甚至于和性别有关吗?我可以告诉你,通通无关。目前的研究表明,只与年龄有关,当患者年龄增大的时候,患病率会急剧上升,所以一定要善待我们身边的老年人。尤其是当他们年纪大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他们有没有相应的病状。

    曾经有人问我:“我的父母得过阿尔茨海默症,我的姐妹也曾经得过,我也会吗?”我告诉他:“不会,因为家族式遗传的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连5%都不到,更多的仍然是散发的。”所以,不要因为家里面有亲属得了这个病,担心自己也重蹈覆辙,不会的,家族式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非常低。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仅与年龄相关

    在我国,2016年已经记录在案的患者是1500万,大概占到我国总人口的1%。其实这1%并不代表着遭受病痛折磨的只有1%,只有这1500万人。阿尔茨海默症的病人很多都是老年人,他们有儿女,有孙子辈,甚至还有重孙子辈,一个人得病,全家人都要照顾,所以阿尔茨海默症波及的人数非常庞大。

    更重要的是,2017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总人口的17.3%,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按照国际惯例,该比例突破10%就表明这个国家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17年就已经大踏步地迈入到老龄化社会了。

    据推测,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以上,这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潜在患病人群数是非常庞大的。我国的民众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处在一个非常粗浅的阶段,因此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走出来,向大家介绍这个疾病。

致病假说和治疗方向

    目前,对抗这个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仍然只是预防。中央电视台曾经出过一个《央视预防12法》,有不吸烟,减少盐、糖、油的摄入量,不饮酒或者少饮酒,经常体育锻炼,要吃富含胆碱的食物等。你们有没有发现,没有一个是针对这个疾病的,所有这些预防法其实都可以拿来预防感冒。

    为什么?因为这个疾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它的确切机理仍然未知。

现在有几十种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假说,而且这些假说本身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化。早年的假说有什么呢?头部外伤、低教育水平、甲状腺病、母育龄过高或过低、病毒感染等。

    到三、四年前《柳叶刀》推出一个九项因素,就变成:小于12年的教育、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缺乏运动……是不是觉得开始逐渐向生活靠拢?

一两年之前的假说是什么?生活压力大、雾霾、环境差、还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说白了,就是打呼噜。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两三年之后,阿尔茨海默症的致病假说会有什么呢?我来告诉你们:堵车、高房价、子女就学,老人就医。这个假说也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进化的。当然,刚才是在开玩笑。

    现在的主流研究方向是这样的,左图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切片图,右边是正常人的脑切片图。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的脑部发生了急剧萎缩,还有很多空洞,这表明他们的神经元细胞大量死亡。当我们将病理照片进行放大的话,就会发现,在神经元周围有很多淀粉样斑块的沉淀,在神经元内部有一些纤维缠结。

    目前公认的是细胞外的淀粉样沉淀是导致这个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将淀粉样斑块进行再放大,会发现它是由一种蛋白质构成的,名为β-淀粉样蛋白,简称Aβ。

这说明阿尔茨海默症和我们一般的感冒、拉肚子是不一样的,感冒和拉肚子是因为有外在的病毒或者细菌侵染到我们体内,从而导致的疾病。但是,阿尔茨海默症却不是,它是由我们人体自身的蛋白错误折叠、聚集导致的。

    β-淀粉样蛋白在正常人体内也是有表达的,只不过在病人的体内是急剧的高表达。它发生了结构上的错误,并发生了聚集,沉淀在神经元细胞的周围,从而导致神经元细胞的大量死亡。

    讲到这里,你们能不能猜到现在的治疗方向?可以猜到吧?我抑制它聚集,是不是就可以了?或者把聚集的蛋白解开,或者把多余表达出来的蛋白水解掉,是不是也可以?都可以。这些方法也是我们课题组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

    我们会根据蛋白质特殊的结构和氨基酸序列设计有特异性的靶向性的抑制剂,或者是说我们设计一些有特殊水解能力的一些模拟酶,从而水解掉多余的β-淀粉样蛋白。这些工作很多都已经进入了转基因小鼠的层面,我们也期待着有一天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够早一点走出实验室。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仍然有三个未解之谜。

    第一,是它真正的发病机理是什么?目前仍然不知道。β-淀粉样蛋白只是目前科学公认的一个假说而已,真正原因有待探索。

    第二,现在临床上逐渐发现有极少数确诊的老年痴呆患者却不痴呆,这又是为什么?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三,老年痴呆与癌症之间似乎存在翘翘板的关系,也就是当一个人患其中一种疾病的时候,患另一种疾病的风险在下降,这又是为什么?现在仍然没有一个解释。

    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是一条漫长,望不到尽头的路,但我们不会停止脚步,我们会艰难、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高楠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出品:SELF格致论道




网友起底老年人骗局,2000亿暴利背后究竟是谁之责?

2019-03-18

关键词:嘘寒问暖、小恩小惠、威逼利诱、隐瞒


    热播剧《都挺好》中,苏父和老哥们儿闲聊中得知理财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不顾儿女忠告,偷偷把儿媳给的1万多块投到理财产品里面去。钱投进去没多久就收到了第一笔收益200元,信息上明确写着:两个月后预计收益800元。似乎非常靠谱,还能稳赚收益?于是在高收益的诱惑下,苏父拿出全部身家,又追加4万多投资了更高回报的产品……结果人去楼空,一场高收益为幌子的骗局。

    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屡见不鲜,理财、保健品、大师、旅游……骗起老人的钱,数额之大,令人咋舌……

    2018年10月,无锡退休在家的金女士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国家慢性病防治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个“王教授”先是对老人嘘寒问暖,得知老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说正好有特效药可以治愈这些疾病。在销售人员的反复劝说下,老人先后投资了20多万元购买"灵药"。

在网络上搜索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章:《当心!春节过后,2000亿暴利骗局欲掏空中国老人!》、《我是如何骗老年人买保健品的丨人间骗局》等等。文章指出: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2000亿,其中光老年人就占了5成以上,网友留言里的骗局更是五花八门:

    不难发现,诈骗通常从与老年人套近乎开始,从聊天中得知老人的健康信息、家庭状况、财务信息、性格特点、心理诉求,然后通过“嘘寒问暖”“小惠小利”博得老人的信任,接着就是威逼利诱,最后实施诈骗。很多老人被骗却不自知,不听家人劝说,泥足深陷,或者是得知真相后陷入无限的自责之中,一蹶不振甚至自杀,让一个好好的家庭鸡飞狗跳,伤害自不必说。

    在我们看来极其简单的骗局,为什么家里的长辈就是会往里跳?其实这些套路无非都是利用了老年人共有的特征:

伴随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腿脚不如以前灵活,听力视觉不像年轻时敏锐,甚至受到疾病的影响,会出现多种不适或病痛,影响生活。简单来说,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干什么都处处受限,就像戴上了紧箍咒。这时,去除“紧箍咒”就成了老年人心心念念的愿望。

    骗子就利用这种求医问药的心理,打出“保健”、“神药”、“偏方”的幌子,请出所谓的“专家”“大师”,加上打折等利益诱惑,诓骗老年人购买。所谓“神药”其实根本就是三无产品,不仅毫无疗效,甚至还会有风险。

很多长辈退休后积极参加活动,身体健康,也不孤单,没有什么担忧,潇洒自在,但依然会成为骗子下手的对象,尤其是独居的长辈。这类通常是财务诈骗,骗子冒充银行或公安工作人员,谎称账户有安全风险,或者涉及办案,要求转移到所谓的安全账户,骗子会制造情况紧急的假象,阻止长辈与家人联系,长辈也来不及细细思索,很有可能慌张之中被骗。其实,所谓的“安全账户”根本不存在,长辈由于对新兴事物缺乏了解,慌神之中又无人商量,容易被骗。

    退休后闲来无事,不少长辈会参加同龄朋友的聚会,骗子混迹其中,用所谓老年保障、高收益来骗取老年人投资。由于长辈对理财安全知识缺乏,且核实手段有限,加上利益诱惑,常常陷入其中,甚至签署不明的合同,泄露个人身份和房产信息。一旦骗子卷款走人,不仅钱款有去无回,甚至会发现自己的房产早已被抵押。

旅游是很多长辈非常热衷的娱乐活动。由于子女常常忙于工作,长辈们通常结伴抱团出门旅游。因此,同行的多是同龄人。而骗子则利用老年旅游团的特征,低价吸引长辈入团,到了所谓的景点则通过威逼利诱让老人购买所谓的保健品、玉器等等。即使被识破,长辈也是身在虎穴,无法脱身。

    随着养老产业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破土而出,产品与服务也是五花八门。养老产业的发展本是为了让长辈们安享晚年,可是有些人却利用养老会员的名义,要求长辈缴纳高额会费,承诺所谓的返利和入住服务,却迟迟不能兑现,最终一夜消失,卷走长辈的养老钱。

随着长辈越来越多地使用电脑、手机微信等,冒充技术人员骗老人安装杀毒软件从而盗取银行信息,依托手机APP实施的诈骗也悄然滋生。

    腾讯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55岁至70岁用户达到6100万人,微信谣言防护机制触发用户中,超过四成为老年人;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30.4%的中老年网民曾遭遇保健品诈骗,25.1%曾遭遇红包诈骗,24.2%曾遭遇中奖诈骗。而网络传销、理财欺诈、非法集资等诈骗的占比,也均超过16%。

    老年人担忧身体健康、退休后常常无所事事、没有子女陪伴、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爱占小便宜、对新兴技术不甚了解……骗子就是看准这些漏洞伺机下手。这些骗局,究竟谁之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有利益驱使,骗子就能想尽办法实施诈骗,手段更是千变万化。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管控和知识普及以减少诈骗实施的可能。

    但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什么?

    诈骗千万种,无非都是利用了人的弱点。而作为家庭成员,作为最了解长辈的人,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帮助长辈远离诈骗的根本。

很多家庭中,子女没有意识教给父母防骗方法,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让父母“听进去”。家庭宣教的缺失导致长辈在面对骗术时没有任何“心理预防”。

    很多子女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不自觉地忽略了长辈的诉求和想法。比如长辈常说腿脚疼痛,子女以为是暂时性的或者是“撒娇”,没有及时给到回应。这时候长辈即使意识到有被骗的风险,也一意孤行,为了虚假的“关心”,甚至不好意思拒绝对他好的人。

    长辈年龄长,资历深,通常认为自己是家里的权威,对于子女的劝说不以为然,固执己见。也有很多长辈得知被骗会陷入自责,或者百般隐瞒,生怕被发现,被当做家庭的负担和无用之人。

    因此,对于长辈自身来说,保持与时俱进,多看外面的世界,多与子女沟通,增强判断力是让自己远离骗术陷阱的重要途径。

    而对于子女来说,接受父母的不完美,并学会与之相处是最大的智慧。

    正如《都挺好》中餐厅老板小石的一句话:

   “父母卸下父母这个身份,其实就是普通人,我们也不是完美的儿女啊。”